从《欢乐颂》的樊胜美开始,到去年大火的《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再到正在热播的《安家》中的房似锦。这几年都市剧里开始频繁出现,成长中受到来自家庭伤害的角色,网络上也持续进行着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马尔克斯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国通常把12岁之前称为童年,基本等同于中学之前的阶段,是我们性格塑造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格外大。
那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我们要避开哪些误区呢?
一、家长的教育理念不统一
孩子是特别好的接收者和学习者,而家庭作为信息输入最重要的路径,特别需要注意信息的统一性。很多家庭里会有父母双方,对于教育认知存在差异的状况,还会出现隔代插手教育,给到孩子两套完全不一致的观念。
这些会让孩子产生困惑,“爸爸妈妈说的不一样,到底要听谁的,谁说的才是对的?”久而久之,总是听到家长之间互相的否定,任何一方的话都会显得不太可靠,也会让孩子对家长慢慢失去信任感。
甚至如果一方总是压制住另一方,例如: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在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出来护短,并经常可以制止成功。那孩子就很可能学会寻找庇护,做出一些“寻租行为”,无法建立起正确的规则感。
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彼此的理念提前进行沟通,达成一致的结果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如果在教育的过程当下产生了分歧,也不要直接在孩子面前争辩,而应该到一个避开孩子的空间进行讨论,然后再输出一个趋同的想法。
二、父母给的爱不均衡
这就要说到经常被讨论的另一个议题:丧偶式育儿。
因为家庭分工或者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或者关爱里,会出现父母某一方的缺席。
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一些诸如严父慈母的刻板印象之外,也客观存在着男性和女性行为模式的差异。
父爱母爱均衡的给予,可以给孩子比较完整,比较多元的爱和感受。既能让孩子认可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信地去接受爱,也能学会怎么去付出去爱别人。
另外,这其实也是性别教育非常好的机会,父母一定是孩子对男性女性认知的第一组参照对象,可以让孩子对性别有比较清晰的认知。
三、过度重视一切正确化
父母当然有告诉孩子对错、并让孩子去做正确事情的责任,但除了言语教导以外,孩子的成长还需要一个容错的空间。
在家庭中过于强调正确,会限制孩子的探索能力跟想象力,以及敢于犯错的大胆和勇气。
在亲子沟通之中,会让孩子不太愿意跟家长谈心,畅所欲言地去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久而久之,家长和孩子之间会产生隔阂,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增加无谓的沟通成本。
原生家庭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烙印,家长在其间的角色尤为重要,我们都未必能够给孩子创造完美的成长氛围,但至少先避开明显的误区,有跟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的意识。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一生被童年所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