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被亲情道德绑架过?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人,却也难免会被亲情的“绑架”牵绊过。
我感受到被“亲情”牵绊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出国留学毕业面临是否回国的时候,我妈妈说:“回来吧,家里多好,妈妈希望你在我身边,就一个孩子不想你走得太远,当然,如果你有想要追求的事情,妈妈也会无条件支持你。”
我母亲的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互道思念牵挂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挂了电话的我却被这句话影响着自己的判断:原来我的选择会和母亲的情感挂钩。
现实中的我最终选择回国发展,在父母的身边,过着不愁吃不愁喝的生活,到了结婚的年纪结了婚、生了孩子,可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考过,也许我当时坚持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留在国外,是否一切都会不一样?
成年人的困惑时常会被生活的琐碎干扰消散,我早已不再想人生轨迹的问题,却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时常反思我父母灌输于我的种种教育理念与感情联系,我开始思考:爱孩子是该让他永远留在我身边?还是真正从心里让孩子自由,让自己成为“多余”。
01
告诉孩子“我需要你”并不难以启齿
豆瓣评分超高的韩剧《请回1988》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这部剧将家庭关系、情窦初开刻画的细腻入微,几乎每一集都让人在啼笑皆非之余又有热泪盈眶的暖心感。
《请回答1998》中最受欢迎的,总是穿豹纹衣服的豹子女士罗美兰在第5集中回娘家,豹子女士不在家的这段时间可是让丈夫和两个儿子撒欢了,在家放飞自我。
豹子女士回娘家的这段时间,父子三人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不过还是渐渐适应了没有豹子女士在的日子,甚至平时不会换煤炭的爸爸也做得得心应手。
在娘家呆着的豹子女士实在不踏实,觉得家里的三个男人没了她一定生活不能自理,肯定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在不像样子。
可是没成想,在得知豹子女士要回家的三父子在豹子女士回家前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本想博得豹子女士的欢心,可是没成想,这却让豹子女士郁郁寡欢了,豹子女士觉得她“不被需要了”。
在1988年的那个时代,豹子女士像大部分已婚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大小事都统统做,并且是任劳任怨。作为妻子和母亲,“被家人需要”是生活唯一充实和幸福的来源。
父子三人虽然一头雾水,但是最终明白了妈妈不高兴的原因,于是故意设计出了种种桥段——“妈妈,我的衣服去哪了?”、“妈妈我烫到手了”......来博取豹子女士的注意,让豹子女士 明白:“我们三个人真的好需要你。”
最后,豹子女士在饭桌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想让妈妈开心,说一句我需要妈妈就足够了!”
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对母亲的“完全依赖”到一点点的独立自主,接受这个事实是对父母的一场考验,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总在渐行渐远间游离,作为父母,无论孩子多大,告诉孩子“我需要你”并不是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而也是作为父母,在接受这个残忍事实的过程中,告诉孩子“你可以不再需要我”更是一件需要修行的征途啊。
02
不要让焦虑过分发挥,让孩子成为孩子
去年大热国产动画之光《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就是一片好评,比起剧中哪吒小魔童似的动画形象,真正让我注意到的却是哪吒父母的教育理念。
这部动画片中,哪吒的父亲托塔李天王一改沉默寡言的严父形象变成个那个虽然忙于镇守陈塘关的使命,但也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向神仙祈愿,愿以一命抵一命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而哪吒的母亲呢,当被告知哪吒是魔丸转世,定会祸害人间,一定要早日了断的时候,哪吒的母亲说:“再不好,他也是我们的孩子啊。”
哪吒遭受误解时,是母亲站出来开导他:“你不是真的想伤害百姓对吗?你恨他们误解你。”
哪吒遭受声讨时,是父亲站出来挡在他身前:“我会把他关在家里,如果他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我第一时间出来担责。”
比起现在这些调皮捣蛋叛逆的孩子,哪吒的威慑力要比他们夸张一百倍,比起现在父母的焦虑,李靖夫妇的焦虑同样也比我们焦虑100倍。
动画是夸张了的现实,焦虑有错吗?并没有,错的是程度 。
不让焦虑过度发挥,让孩子成为孩子,是我们家长修行路上的必修课。
03
爱与救赎一样都不能少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乐德·胡塞尼的著作《追风筝的人》想必大家都看过,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关于风筝的故事,讲述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场风筝比赛后,他们两人得了冠军,哈桑为帮阿米尔追回落下的蓝色风筝,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阿米尔就在现场,但是他生性懦弱,没有帮助哈桑。阿米尔因自责怪罪于哈桑,认为只要不再见到哈桑,就不会愧疚痛苦,于是,陷害哈桑,致使哈桑和父亲离开。
阿米尔是少爷,哈桑是仆人,同父异母,但性格迥异。阿米尔生性懦弱,缺乏担当,但是哈桑勇敢无畏,忠诚果敢。
阿米尔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得到父亲的爱。他的母亲难产而死,因此他认为是自己“杀”死了父亲最爱的人,父亲才“恨”他,才对他声色俱厉,不苟言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背叛、欺负、甚至是陷害自己的朋友哈桑。
但是,哈桑一直认为阿米尔是自己的朋友,不管阿米尔做过多少对不起他的事。他给阿米尔写信——“我告诉亲爱的法莎娜和索拉博很多次,那些我们过去一起长大、玩游戏、在街上追风筝的事情……”在他心中,亲爱的阿米尔不仅仅是少爷,更是朋友。他从未将阿米尔做过的错事放在心底,不记得不计较不记恨。
或许,因为哈桑懂得爱,所以,他的生活中也不缺少爱他的人。阿米尔的父亲,虽不能“明目张胆”地表现对哈桑的爱,但是哈桑终究得到了亲生父亲的爱——微不足道。
父亲每年都记得哈桑的生日,并会精心准备生日礼物,有一年,是花巨款请来医生,为哈桑治疗兔唇;在听说阿里要将哈桑带走的时候,痛哭流涕,极力挽留;在很多美好的时刻,他会想起哈桑,希望哈桑能分享快乐……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也许是对爱的理解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待爱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父亲的爱带给了阿米尔和哈桑截然不同的影响,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错”将“错”压在别人身上,有些人承受着不是自己的“错”,仍然选择给予对方机会,愿意用“爱”救赎彼此。
阿米尔救赎自己的方式是选择踏过千山万水,勇敢一回解救哈桑在战区的孩子,阿米尔最终终于用爱救赎了那些年的遗憾,他和自己和解了。
爱需要勇气,爱使人摧毁,亦救赎于人,平衡爱与救赎是父母修行路上的基石。
爱与放手是相当矛盾的两个词汇,爱是无私奉献,却自私期待回报,爱是希望你幸福,但也希望那份幸福是完全由“我”带来的。这种本能非常强烈和凶猛,明明想要放手,可这种感觉却常常占了上风,不愿引退,于是生活中常常会出现所谓的”情感绑架“。
爱又常常充满“迫切”,这种迫切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就变成我们所说的“焦虑”,焦虑没有错,错的是程度。
爱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爱这么复杂,可反过来想,爱又如此简单明了,不过是告诉孩子——
“你的幸福里一定有我,但并不全是我;你想要的自由我帮助你一起寻找,但不逼迫你遵循我的教导;你犯下的错可以弥补,鼓起勇气用爱救赎。”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变成“多余”,这也许就是最高级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