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大学生啃老十年背后,是一个有天赋孩子的毁灭!
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个新闻标题会作何感想?——“女大学生33岁不找工作,理直气壮在家啃老十年,父母:说她反被骂”。
这是央视《心理访谈》节目的一个片段,网络热传的虽然只是几分钟的视频截取,但是根据这几分钟的母女冲突展现,我们就能看出很多信息。
视频一开头母女俩就在大吵,女儿说自己喜欢雕刻,母亲就反驳说:喜欢那个有啥用?喜欢啥啥也干不了。
女儿对着记者大喊大叫:她不让我说,她明显不让我说。
母亲就喊:让你说让你说,你一事无成,一事无成你!
女儿控诉父母过去如何贬低伤害她,父母抓住她33岁还不找工作不放,两方根本不在一个道上,无法沟通,只能相互埋怨。
这个母亲是中国家庭“不会好好说话”的典型,言语刻薄,句句伤人。比如,“你一事无成”、“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央视记者的镜头前,女儿情绪非常激动,可见他们平时的沟通也是这样大喊大叫的。女儿范成金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愤怒呼喊的原因:平日里积攒了太多愤怒和怨气。
站在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沟通对话里嗓门越大的人越可怜。那表示她的诉求没有被重视,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她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和重视,只能通过提高嗓门来达到目的。越是发怒,越是无力感沉重。
这个女孩是怎么回事呢?有幸灾乐祸的网友嘲讽她,说是小姐身子丫环命,生错了家庭,父母没有文化,奉行的是打击批评教育。
范成金虽然生在普通家庭,但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她喜欢科学、喜欢设计,她设计过运动鞋和一些服装,自己觉得很漂亮。当她满心欢喜地给妈妈说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拿着画展示给妈妈看时,妈妈就会说:“有啥用呀,有用吗?看书去!”因为这个,还把她打了一顿,打得直哭。
除了否定她的努力,连日常生活里,范成金也总是被挑错。她回忆小时候她做饭,自己不敢做主咋做饭,原因是在她做饭的时候,家里的爸爸、妈妈、姐姐,谁都可以过来指责评判她,比如:你搁水咋搁这么多?你这饭咋做的?只要是她自作主张做的,无论好坏都说她。
范成金说,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鼓励和夸奖过她,都在否定和打击,时间久了,让她感觉越来越压抑。
后来她在读大学期间,与同学勤工俭学一起去超市做销售,结果顾客咨询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紧张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手脚冰凉。
大学毕业后,她找了一份做期货销售的工作,发现症状越来越严重。家人不支持她,她自己也发现了自己的社交恐惧,不被理解支持,还整天被家人指责,干脆赌气不找工作了,就在家里啃老。
02
批评教育如何毁掉一个人的自信和尊严?
这个女孩确实值得同情,一个有想法有创意的人被父母教育毁掉了。她说自己初中设计的运动鞋还有轮子,可以两用,既当运动鞋还可以当溜冰鞋。多有想法的一个人!
漫画家蔡志忠说,现在的孩子不会唱歌,不会画画,不会表达,其实是被指导坏了。
孩子一做什么,你就赶紧去否定,这样不对,这样错了,你该那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只好退缩回来,收起自己的想法和潜能,告诉你“我确实不行”。因此,蔡志忠总结说,指导不是去纠错,而是去表扬对。
可是,那些总是被父母批评指责的孩子,感觉父母不喜欢自己,感觉自己无能,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当自卑的人格形成后,这个孩子就彻底对世界缴械投降了,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
范成金被父母完全给否定掉了,可以说是被剪掉翅膀的鸟儿。她也想出去折腾,真出去才发现自己心慌胆怯,失去了面对人生的勇气。
在教育学上,孩子身上很多缺点被大人一再强调,就变成了一个顽固性的错误。何况是面对一个挑剔的父母,即便没有错误,也要被批评打击?负面、消极的评价说多了,孩子就信以为真了。
威廉·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当范成金拿着自己花了一天时间做的创意给妈妈看的时候,她多么喜欢妈妈能对她说一句“很好”“不错”“妈好好看看”。
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希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表扬,可是父母一再否定,根源在哪里?郑渊洁说,爸爸妈妈总觉得是孩子不行,实际上说穿了,是爸爸妈妈自己不行。
03
被批评长大的孩子,未来出路在哪里?
范成金在家啃老十年,很多网友觉得,即便你感觉自己有社交障碍,也应该积极主动治疗,而不是在家啃老,父母也不可能养你一辈子,啃老肯定是不对的。
范成金跟父母赌气,不出去工作,她的问题在哪里?她一直在等父母道歉,而父母一直等着她感恩。她觉得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只要你们反省认错,我就能很快好起来,你们要先转变对我的态度,这是你们的责任。
面对文化程度低又脾气坏的父母,她一直抱有被理解的幻想,她一直在等父母道歉,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期待。父母是没有能力反省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有限。
被父母伤害造成心理创伤严重的孩子,范成金绝对不是第一个。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约翰·布雷萧就是一个被原生家庭伤害很严重的倒霉孩子,为了逃避创伤带来的痛苦,他十几岁开始就在外面喝酒嫖妓,跟一群混混鬼混。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他酗酒、吸毒到了成瘾的地步。
直到后来,他主动寻求治疗方法,不仅治愈了自己,还创办工作坊帮助了很多有童年心理创伤的人。他把自己的治愈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叫《别永远伤在童年:如何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
按照约翰·布雷萧的理论,每个童年不幸的成年人身体里,都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在成长途中,某一年龄阶段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个小孩就固执地卡在了那里,拒绝成长。
范成金对着镜头和记者说话,一点都不结巴,甚至非常流畅自如。但是她身上明显有着一种偏执,那就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且等父母道歉认错。
有网友留言说,她其实还上过其他节目,在节目中可谓是舌战群雄,把所有发言嘉宾都驳得哑口无言。无论她如何雄赳赳气昂昂地能言善辩,都改变不了人生荒废的事实。
范成金其实很想改变自己,据说她买书自助,想要治好自己的社交障碍。每当状态有所好转,父母就又骂她指责她,一阵精神暴击,把她打回了原形。
她真想要解脱,必须从自己的围城里突破,最好的办法是离开父母,放弃对父母认错道歉的期待,离开这个满是负能量的家庭氛围。
她自己没有发现,她恨妈妈对她所做的一切,渐渐地她也变成了妈妈的恶俗模样。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模仿,也可以叫做家庭创伤代际传递。等范成金做了妈妈,她会不由自主学会很多母亲的方式,因为家庭浸泡式的感染太恐怖了。
父母是无法选择的。希望范成金能明白,过去的创伤已经造就,未来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不要再抱着那些伤害不放,早点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有个非常老土的成功学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困潦倒。记者分别采访他们,为什么能过上今天这种生活?他们的回答都一样:“没办法,谁让我摊上这样一个父亲呢?”
这个故事的寓意谁都明白,前者勇敢改变自己,后者沉溺于父亲的错误,安心在这个错误里当个甩锅侠。
希望这个在家啃老十年的姑娘能明白,只有自己可以负得起自己的责任。好歹大学毕业了,出去找个体力工作也能养活自己,赚到钱后可以找专业人士帮忙,治愈创伤,开启新的人生,跟父母在烂泥里较劲,到头来坑的还是自己。
借用网友一句话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这个时代最可怕的父母,莫过于相信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虎爸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