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群:高考虽变我心依旧 把握导向珍惜选择


2019-06-20 12:12  新浪高考  浏览量:372

新浪教育讯 11月27日下午,由新浪教育主办的“新浪2017中国教育盛典高考行业峰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新高考之变”。厦门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教授出席峰会并作主题演讲,从升学规划视角对新高考的变与不变做了解读分析。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发表主题演讲

张亚群教授指出,高考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我们必须要了解“变”的是什么,没有“变”的是什么。还要想到“变”了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影响产生了以后,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张教授表示,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虽然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模式、志愿填报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高考在升学中的地位和考生想要考上好学校、选择好专业的美好心愿并未变化。

对于新高考改革的变与不变,考生应该如何应对呢?张亚群提出两种导向:以“不变”应“已变”和“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他指出,高中学校要根据新高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学科、选择考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适应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学校管理方式。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新浪教育为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来自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也是教育部文科基地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去年曾参加了新浪教育的活动,所以我对新浪教育很佩服。因为你们这种精神,你们这种视野,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包括高考的改革。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新高考新方略》。方略就是方针策略,我主要是从升学规划的角度进行讲解。

新高考“新”在哪里?哪些地方是“新”的?哪些地方没有变?首先要澄清一个观念,高考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过去的考试制度。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变”的是什么?没有“变”的是什么?这是第一个要点。第二,“变”了以后会产生哪些影响?第三,影响产生了以后,我们的中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考生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看“变”的地方。十九大提出我们走进新时代,实际上我们的高等教育到今天已经是大众化后期了,很快会进入普及化阶段。第一个动因,大众化高等教育就要求要改进和完善考试选拔制度。第二个动因是人才培养模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之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50年代的“专才”模式,现在要向“通才”模式转变,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会促进我们招生机制的变化,我们的考试制度必须要跟着变革。

高考的变革在哪里?我给大家解读一下背后的含义。第一,高考由原来的3+综合,改成了3+3,后面的“3”是综合科目演化为3。第二是志愿的填报方式,有的省份开始把专业放在首位,有的省份是专业跟学校平行,其他省市正在改革。第三,录取的标准,从原来单纯的看分数,现在演变为“两依据一参考”,把录取的标准进行了分解。第四,学术型与职业技术分开,高职招生标准选拔方式跟学术型的选拔分开,这是很大的改革。为什么这样改?因为在大众化阶段我们的高考发生了变化,逐渐从选拔性考试向适应性考试演变。你想上大学,任何时候、任何阶段都可以上大学,我们的高考不是把一部分人挡在学校门外,而是要诊断你,你适合学什么专业,你适合到哪个学校学习。

我们将上海浙江这两种考试改革模式做一个比较。这两个模式都是3+3的模式,但是导向有一些差异。上海选考占比重较小,3个统考科目各150分,这是大家相同的,后面是学业等级考试。我们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有意识地要降低高考竞争的难度。上海学考科目每门70分,浙江学考每门100分。最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上海学考每科只差了30分,三门90分,选考的比重占整个高考的比重进一步下降。浙江的比重稍微大一点,每科是60分,三门就是180分。

浙江取消所有的录取批次,实行三段报考志愿,80个专业平行志愿,实行的是专业优先,上海实行的是院校和志愿平行录取。根据今年大家的反响再做微调,据我个人的观察,舆论界、考生还是比较倾向于上海的方案,上海取消了本科的一本、二本的区别。其他省市的方案基本上是从这两个方案当中选择。第一,绝大多数省份选考实行浙江100分的计分方式,上海这种计分方式,除了西藏之外其他的很少选。第二,绝大多数省份选考只考一次,很少采用浙江考两次的方案。浙江问题最多的也是两次考试。美国“SAT”每年考七次都可以,为什么我们两次都不行?大家别忘了,美国“SAT”考试跟中国的高考是不一样的,美国的是学习能力考试,中国高考是学科考试,也就是说我们的考试跟课本学科是挂钩的。使用人教社的、北师大等不同版本的教材,命题考试是有区别的,所以中国的卷子如果考两次就非常困难。

高考为什么“不变”?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社会、教育、考试首先讲的是公平,所以第这一轮高考改革把公平性放在首位。无论是自主招生、科目改革,还是录取制度改革,首先把公平性放在首位。社会公平就要有一个客观标准,因此,高校招生还需要按高考总分录取。无论考试怎么改,都是以分数来决定你填报的志愿顺序。第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考生的愿望是什么?追求名校、追求热门专业,这是大部分考生的心理。考生总希望考上一所好学校,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的生活。

我国的高考是国家考试,国家是社会的代表。从国家层面来讲,高考改革就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需要。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分层分类的,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有,既要有领袖人才,也要有各类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考试一定要增加选择性。

此外,高考无论怎么改,它在教育、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没有变。这三个不变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选择。

新高考已经试点的浙江、上海有哪些变化?今年上海高考之前,有家长对此作了分析。他们认为,新高考对男生不利,因为两门课,外语跟中文,女孩子考起来比较占便宜。第二,对2017年考生不利,因为刚刚试点,还没有总结出规律。第三,对小学科不利。报考的人少了,对学校排课不利。比如浙江的7选3,排列组合是35种组合,这样中学需要更多的老师承担这样的课程,而且管理起来压力也很大。第四,对普通高中不利,因为我们的普通高中师资没有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强,人数也没有那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新高考放在浙江和上海试点的原因,因为浙江和上海基础教育是最发达的。再有是对大学理工科类专业招生不利。

再看高考总分差异。除去学考基础分,上海高考总分可以比较的是540分,浙江是630分。总分的差距关系不大,最关键的是对考生来讲,他怎么能够获得高分。考试改革的结果,地理和生命科学报考的人越来越多。上海有7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地理,物理只占30%,这是考生选择的结果。之前,大家预测选考物理的比例会高于地理、生命科学。上海37所院校当中,要求最多的考选科目是物理,上海交大要求学理工科的考生必须要学物理。但是,实际选考物理科目的学生只有30%,为什么?因为考生不买账。

2017年浙江高考生共有29.13万,统考生中选考物理的学生只有8万多,占普通高考招生报名人数的31.987%。不要说中学物理难以维持,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也会受到影响。2018年高考的报名怎么来改变考生的选择,不能说不报不行,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因为考生他有选择权,要把选择权交给他。怎么样才能改变他的想法?首先看他为什么这样选。

高考科目无论你怎么改,有三个不变,一是按总分录取不变,如果不按总分录取问题会更大,因为首先考生要求公平。考生觉得物理比较难,跟学霸一起考他会垫底,那么他就不选了。在上海报考中,地理、生命科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因为这两门科目放在高二考,高三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重点对付语数外。所以,学生、班主任、家长他们背后的考量是从总分出发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考量,不喜欢学地理的人,不喜欢学生物的人也会来考,因为这样可以在高三阶段集中力量学习语数外统考科目。假如把物理放在高二,高三就不考了,选考的人可能就会多。从技术上来讲是这样的。

影响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是这样的考试制度,所以辅导班多了。选科基本上在高一就进行了,分科反而提前了。将来的考生他的重点一定是放在前面那个“3”上,后面的“3”因为难度低,所以家长也好,班主任也好,对这方面重视度相对小一些。

与选科对应的是“走班制“。会带来哪些问题?课程会开不齐,因为35个组合或者十几门的组合,不会全部都开。另外是分值转换带来新的不公平。学业考试分数按照3分级差划分等级,大量的学生集中在中间的5%。上海是11个等级,浙江是21个等级,我们的高考改革是想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实际的结果是学业考试一旦纳入高考总分,它就变成选拔性考试了。在这种情况下,分值转换会带来不公平。同样的考分,有的会被划到上一个等级,有的则被划到下一个等级,带来新的不公平。另外新的选课制,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有博弈与机会主义思想潮涌。那么考生的焦虑就会加重,教育教学秩序也容易被打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高考要怎么应对?我这里提出两种导向。导向之一: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以“不变”应“已变”,我们“不变”的是什么?总分不变,高考的地位不变,考生的心愿不变,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我们怎么办?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家要处理好。

在座的很多是升学规划师,也会帮助考生填报志愿,实际上这是战略性的东西。把这个把握好了,考生自己就会在这方面有很好的选择。

学业考试因为分值比较低,难度比较低,相对来说大家就不会太重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面三个科目上。

导向之二: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大家就要问这个“机”是什么,当然是机会、机遇。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自己的优势在哪儿,我们的特长、我们的成绩,需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成绩量体裁衣。另外就是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但他对这个专业却不感兴趣。还有优势与兴趣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有些人不是天生对某学科有兴趣的。比如钱伟长考上清华的时候学的是历史,“九一八事变”后,他说我学这个有什么用,我要学工科,所以他就改学物理。

还有要知彼。这个“彼”是招生的学校,所以你必须关注院校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竞争的规则,我们的规则每年都会有微调。这是每一个考生要关注的。高校要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设置和招生标准向考生、中学宣传。第三个报考的动态信息。最后一个是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机遇在哪里?第一个机遇,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转向通才培养模式。“十三五”规划里面就讲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高考是语数外,对女生有利,为什么会这样?大家说这样对男生不公平,我觉得不要这样看。为什么要考这三门?因为这三门是你接受任何高等教育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我们的规划师、辅导的专家一定要跟学生家长讲清楚,选考科目在高校里也会变动。

另外一个机遇是分类招生,第三是自主招生,最后是国家的政策。近年来国家实行面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招生倾斜政策,实施多种专项计划。怎么样把握院校,学科,专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当你在报院校的时候,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是分类排名,第二是声誉。现在“双一流”建设很注重学科排名,有的学校排名虽然不靠前但是声誉很靠前,声誉会转化为排名,排名也会转化为声誉。学科主要看两个:第一看实力,这个学校某某学科的实力;二是看潜力。专业的适应性主要有两点,一是社会需求的适应,这就是就业的预测。第二是要适应个性发展,再好的专业我对它不感兴趣,我去学就会成为负担。

我碰到过非常多的考生和考生的家长,一再的讲我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当时是调剂的,我现在怎么办。新高考一个普遍的要求就是促使专业和兴趣相匹配。

总之,高考虽变,我心依旧。考生的心愿依然是想上好大学,好专业,上自己心爱的学校。为此,在升学规划中,考生需要把握导向,珍惜选择。谢谢大家!

c6c3545061aaf3b61a72d25e914f25fd.jpg

版权所有 北京学信信息科学研究院 © Copyright 2013- 2020 www.xueyeguihua.com 学业规划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许可编号京ICP备190528880号

客服热线:400-686-8880 平台合作 商务合作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