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规则要平衡各方需求
规则的意义主要是防止冲突和问题。规则既为家庭服务,又为社区以及每一个成员服务,因此在各方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规则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是:你想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们如何平衡这一点?因此,男孩需要学习以下技能:对需求的觉察和命名;满足自身需要;尊重他人的需要,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搁置自己的一部分利益。
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这可能听起来比较直接,但是和男孩相处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对于我们想要的我们经常会掩饰, 然后会这么说:“我很想要这个,但是我不会这么做。”“也许你想要把水槽清洗一下!”作为成年人,我们通常可以理解这些表述,并去破译它们背后隐含的意思。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更吃这一套,如果你讲得更明确更直截了当的话。男孩为了不去那么做,他们通常会钻空子,听话只听他们想听到的部分。有时候,简单地倾听男孩说的话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父母要允许孩子明确地表达他们的需要。
协议和规则只有在有关双方明确拟订和理解后才能发挥作用。规则描述的是必须要做的内容:“请说话前把东西吃完”“每天最多只能上一个半小时的网”。以积极方式制定的规则会更有帮助。“平时 10 点,
周五和周六晚上最晚 11 点要回到家”“马科斯每周六要用吸尘器打扫客厅的地板”“约瑟夫晚上要把地板上的东西都收拾好”(而不是“约瑟夫,别把自己的房间弄得那么脏”)。在其他的情况下,也要清楚地用第一人称说清楚:“广播之后我就关了电视了。”(而不是“我想在广播之后关了电视。”)
除了您自己的需求外,规则还反映了价值观。每个男孩及其家庭的需求和信仰太不同了,因此,制定通用规则是毫无意义的。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个人需要和价值观之外,每一个个体化的需求和价值观都应该设置明确的边界——协议和规则不得违反法律。
一位母亲问我,如果她的儿子看电视超出被允许的时间,应该怎么办(但到目前为止这只发生了一次)。 我问她当时怎么做的。她回答说:“我直接过去关掉了电视。”“很棒”我说。 她问道:“为什么?我做的没问题?”“是的,这就够了。 他意识到了,他意识到你注意到了。”
规则要保持弹性
协议通常是临时的,是视情况而定的(有时也有长期的)。例如, 在某些特殊的日子,男孩应该早回家 ( 不是平常 );或下次考试他必须要达到平均成绩 ( 而不是每一场考试 )。规则也有一些是长期的协议,比如男孩应该随手把脏袜子放在脏衣筐里,通常(如果没有其他协议的话) 他最晚六点半就要回到家,吃饭的时候电视和手机要关掉等。
作为引领者,成年人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则并帮助男孩遵守规则。怎么做?简而言之就是:重复!重复!重复 ! 男孩从重复中学习,并将规则根植于记忆中。教会男孩遵守规则并不容易,部分原因是规则和协议往往不太令人愉悦,大脑对学习这些没什么兴趣。如果规则是“你每周六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吃冰激凌”,貌似就没什么必要去重复了。
男孩在不经意或无意识中就学会了许多规则,比如通过关注大家如何一起生活或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大多数规则的习得都是无意识的,它们只是文化的一部分。通常,规则只有在有人违反的时候才会脱颖而出。
良好的规则是必要的,规则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刁难谁。它们再次反映了父母和儿子的信仰和价值观 ( 为了共同生活在一起,我们需要它 )。但是,这并不是说要尽可能多地引入更多规则或不断地制定新规则。对于一些不得不生活在各种条条框框之下的家庭而言,或者需要适当地减少或是去除一些规则。男孩不仅需要理解规则,还需要学会如何处理自由。
在我们的一次研究采访中,一位经验丰富的年轻母亲说:“制定规则当然很重要,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有很多父母其实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规则,以至于他们自己都搞不太清楚他们设置了哪些规则。因此就会搞一些什么积分、笑脸以及一袋薯片,好在游泳的时候作为奖励——而真正的规则却成了附件!规则必须明确,同时也必须要实施。
协议和规则必须考虑到形式、价值和需求,父母要尽量去权衡。不同年龄也有所不同:对于小一些的男孩来说,更多的责任在于父母,父母要充分考虑男孩的需要,因为男孩还不能有意识地觉察或表达它们, 随着男孩越长越大,规则就更需要被协商谈判。家长们必须保持双重警惕:一方面,他们要小心,不要放弃引领,因为这样做会使男孩迷失方向;另一方面,他们必须小心,不要弄巧成拙。去关注规则实施的进展, 必要的时候适当地将决定权交给男孩(不要像对小孩子一样去对待长大了的男孩,否则会埋下冲突的种子)。
随着男孩进入青春期,父母与男孩的关系就会渐渐发生变化。有关回家、聚会、买衣服、花钱等的协议和规则会变得非常重要。明确的父母可以预见到这一点,并主动提出与男孩进行协商。由于需要大量的协商谈判,所以建议父母对所有可能会产生分歧的议题做充分的准备。并尽可能平等地与孩子对话。谈判双方需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协商。例如,在可预见的争议点上,当男孩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建议男孩参与的提议:“这是我们的想法,你觉得呢?还是你有其他的想法?”父母把几个基本要点说出来,以便男孩可以就此进行思考, 或者有时候和朋友讨论一下,或者就他获得的自由进行一些比较;然后再安排一次会谈,或者可以邀请男孩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干脆找一家男孩最喜欢的餐馆)中进行谈话,一起去确定协议和规则;此外,还需要事先商定好新协议生效前,旧协议适用的时间。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可以坚守他们的引领、公正行事,并且不会让男孩觉得越大越没有自由。
在这里,父母的明确也会促进男孩的发展:他看到并体验到信任是如何建立的,以及权力是如何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被使用的。他会在相处中感受到自己被认真对待,自己的责任感也会加强。
毫无疑问,有规则是好的,也是重要的。但是,同时限制也无处不在。规则很快就会出现局限,所以需要谨慎:规则不应该被监督和惩罚所左右,也不应该加以道德评判;规则既不是十诫,也不是铁律,它们应该而且必须时不时地被核查。如果父母注意到当初设立规则的需要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就是时候废除这一规则了。
最后,必须注意以下事实:男孩不希望仅仅因为规则和后果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通过激励、支持、共情、参与、确认和鼓励来建立边界。
“乔纳森,我们都已经说好了,你把书包放到你房间,现在你又把它乱扔在地板上,这让我很生气!我希望在家能安安稳稳地走个路而不用被绊倒,现在赶快把它拿回你房间。”无论男孩是因为将房间标记为自己领土的一部分,还是因为纯粹的便利和懒得清理,而在公共空间随意放置个人物品,他们需要的都是简单和可理解的规则和协议—— 谁弄乱了谁负责。
在规则真正被遵守之前,重复和时不时地补充是必要的。有时幽默, 有时使用略带严肃的语气(最好声音强度适中),但是要一如既往的明确并易于理解。父母也可以问问自己或向男孩询问,协议或规则是不是还适用,并安排一个小的讨论。但是要注意底线。
后果有助于规则的学习:当汗湿的运动服被丢在餐厅或臭袜子被扔在沙发上的时候,男孩应该去将它们整理好,而且最好是立即马上。父母在明确宣布指令以后,默默地站在他旁边,直到他开始有所行动为止。
留出无规则自由区
尽管规则必不可少,但是也需要保留尽可能多的自由。比如,在无管制的时间内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高兴几点回来就几点回来;在不受管制的空间里可以随意躺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床上或其他什么地方;保留开放式选择的可能,将黄油、奶酪、果酱一股脑都涂到面包上;可以无所事事地坐在电视机前或玩游戏打发时间;穿破洞牛仔裤;头发或长或短等。这些自由的感觉就好像父母出手阔绰一样,让男孩觉得轻松舒适。
自由的增加是男孩成长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奖励。他们的能力日益增强,可以肩负的责任越来越大,因此他们可以而且必须做更多,这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自由。自由与责任并存,随着男孩自由的增加,他们也逐渐被赋予以前由父母或他人代他承担的责任。因此,男孩必须发展出独立和自我责任感。在这里找到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由太少, 他会觉得被压制和被限制,自由太多又会使他不堪重负。
多大的自由才恰到好处,这不仅仅对男孩来说因人而异,对父母来说也是如此,处于焦虑和害怕中的父母会担心孩子放松和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如果规则和协议被男孩很好地遵守了,那么最好去告诉他,比如: “很高兴你能按时回来,我很开心!”这就是规则的目的。分享感受也是父母的责任,不仅在有问题的情况下,而且在一些做得好的方面也是适用的。父母那种认为一切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的态度会无视男孩的努力,很容易使他对遵守规则失去兴趣。
与孩子协商规则的适用性也是彼此信任的一部分。为了达成目的, 威胁是多余的:“你八点必须回家,否则你明天就别想再出去了。”这是对信任的背叛,以这种方式处事的人已经违反了规则并破坏了规则。
不遵守规则怎么办
对于男孩来说,遵守协议和规则的同时还会伴随着一个问题:如果不遵守会怎样呢?年龄越大的男孩,越有兴趣去探索逾越规则的后果。不只有男孩会这么做,女孩也亦如此。但是,女孩更关心违反规则与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我不遵守协议,我们的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男孩往往更注重地位:如果我不遵守规则,我的身份地位会提高吗?
15 岁的卢卡斯和他的朋友(也是 15 岁)一起行窃。母亲去把他们从警察局接出来,并把卢卡斯带回了家。卢卡斯单独和父亲待在一起,他在哭。父亲一把将他搂在怀里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卢卡斯讲完事情的经过之后,还说自己必须要支付商店 100 元作为“赔偿金”。然后他们做了协商,父母帮他出了这个钱。卢卡斯每个月的零花钱会被扣掉 10 元。后来又发生了一次,按当初协商的解决了,再后来这种事情就没有再发生了。
显然,不遵守协议或以任何方式违反规则理应会产生后果。然而, 当被问到可能发生什么或是会有什么后果的时候就变得困难了。因此, 在具体冲突中具体去思考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承担后果的目的是让男孩学会遵守协议和规则,它不是权力游戏下“谁占上风”的问题。所有能指引男孩朝目标行进的都是好的后果,父母或其他人对于违反规则的任何反应都可以称之为后果!因此,那些诸如惩罚甚至野蛮粗暴的“严重后果”其实是无稽之谈。当孩子出现一个很小的“过失”时,父母没必要使用更大的“后果”来超越原有的后果,这是不必要的升级。
莫里茨头一天晚上喝多了,回家很晚,还忍不住吐了(幸好他吐到了厕所里),然后上床睡觉了。第二天,他起床出来吃午餐。他的父亲看着他有点感同身受。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类似的经历,只是问了他一句:“严重吗?”“还好。”莫里茨回答道。无须多言,到目前为止,莫里茨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去同情一个犯错误的人,是不是有点荒谬啊?不。这个男孩基本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他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也许是羞愧、不安或紧张。共情作为第一后果,对男孩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尤其是当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做得不对的时候。
皱眉或者挑一下眉毛、说话时加上他的名字、一句轻声细语等都是对男孩的一种暗示:“你越界了,你的行为带来了后果。”“我注意到了,我不同意这一点 !”通常,这类信号就足以让男孩引以为戒了。
因此,在多种情况下“后果”也必须要稍微严厉一些。但是在这里,
“后果”首先是有人情味的,而不是硬邦邦的或冷酷无情的。一些不那么严重的后果其实效果就挺好的,而且常常事半功倍。有些会让男孩觉得很不舒服,比如对规则或协议的重复,事实上他都懂,但是这会让他看起来很笨。想想孩子们是如何学习餐桌礼仪的(几乎所有人都学得会), 父母经常说:“用勺子,别用手 !”这时“后果”就起作用了。
教给孩子守规则的要点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被父母约谈对很多男孩来说都不是件愉快的事儿,但谈话是一种有用的后果,应该在规则被破坏的时候无缝衔接或尽可能快地跟进。这种谈话涉及其需要(例如,休息、安全、信任、放松、睡眠),同时也要谈论和处理感受。
对于凌晨 2 点还吵得不行的孩子,可以这样说:“一旦别人睡了觉, 就要保持安静,请遵守协议,这是我们之前已经说好的。”这样的谈话并不是很受欢迎,因此,有些男孩为了避免这种谈话而选择遵守规则。另一个明显的后果是赔偿。如果损害是由男孩的行为造成的,他必须提供某种形式的补偿。补偿应该对参与各方都是有意义的:在赔偿之后,损失已经被赔付,内疚感和愤怒的感觉应该会慢慢消失。比如,修复被破坏的花圃并道歉;将乱放在餐桌上的运动服尽快收拾好,并将桌子擦干净。诚实的道歉也是一种补偿的尝试,例如在出言不逊之后。财产上的损失可以用零用钱来赔偿等。
有时候男孩会使事态激化,他们真的想知道反复越界会发生什么, 或者他们对权力斗争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父母来说,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一方面不想去削弱他们的权力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去捍卫他们的价值观和需求。但总的来说,他们的儿子非常清楚,如果信任出现问题的话,其自由会受到限制,例如父母经常直接从朋友那里把他接上,因为父亲不相信他会自觉地按时回家。如果所有这些都徒劳无功的话,怎么办呢?注意千万不要让矛盾升级,这样会两败俱伤的。但是应该怎样去结束这样的游戏呢?那些害怕自家问题被别人知道的家庭,很容易遭受情感勒索。领导力强的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会比较开放,会向其他人讲述家里的冲突并寻求帮助,并在事态升级或难以应对的时候,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教养咨询)。
对于男孩来说,可能的后果应该是可预测且明确的:为了不让他们长时间无节制地待在电脑前,在关掉电闸或切断保险丝之前,父母必须要明确相关的协议和规则,之后才是承担后果。有时这类比较激烈的干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家长也要做好思想准备,男孩也会相应地出现比较激烈的反应。
但是父母也是可以对男孩表现出宽容的,如果情况不是那么严重, 其实也可以适当地忽略男孩不那么合时宜的行为,明确的指令也不必要事无巨细。有时候生活本身就会有其后果,不需要父母再火上浇油,比如巡逻的警察会去抓捕 18 岁以下的吸烟者并和他们谈话。
惩罚不是必需的
如果规则和协议得不到遵守,那就轮到权力来发挥作用了。父母应该注意自己拥有比想象中还要多的权力,但是绝不能让权力成为决定性因素。良好的领导力与独裁行为的区别在于对待权力的态度。父母怎样才能在不动用权力、不去征服的情况下,依然在冲突情境中保持明确、稳定和引领?这是关系里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么,除了“后果”之外, 或者还要再给他一点能让他长记性的教训?不,惩罚不是必需的!
引领型的关系不是靠惩罚得来的。惩罚甚至会损害关系或是导致关系的破裂,男孩会体验到被羞辱的感觉。同时,惩罚无视了孩子对自由、整合以及被关注的需求,唤醒了愤怒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男孩的确应该遵守规则或是学习遵守协议,但惩罚只会带来恐惧。对于学习遵守协议而言,恐惧肯定是没什么用的,更有用的是对这种错误行为的确认以及让男孩承担相应的后果。
应急沟通六步法
对男孩说脏话及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父母也需要与男孩进行明确的沟通。当男孩被激怒并因此恶狠狠地咒骂、羞辱他人或在激动的状态下大吼大叫时,我们需要对他的行为以及触发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以下六个步骤可以作为参考。
第 1 步 说清楚问题所在,明确表达想法:“ 嘿,雅各布!我不能再容忍你的脏话了。”“我不想再被你骂了,雅各布!”
第 2 步 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关系的载体,在发生冲突时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不是白痴,雅各布,我受伤了。”“如果你再那样对我大喊大叫,我会生气的!”“暂停,雅各布,如果你再骂我的话,我会很生气的。”
第 3 步 引导孩子寻找替代性的行为或反应(切记:不要问为什么, 这只会让孩子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前面两个步骤的干预之后, 氛围稍微缓和一些,就需要找到这种不良行为的替代物了。
比如:“你生气了,你也可以生气。怎样才能在不说脏话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呢,雅各布?”“你现在很生气,除了大喊大叫,你还能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第 4 步 如果边界侵犯发生在家庭范围内或涉及其他人,则将其纳入团体或征求大家意见可能会有所帮助。“为什么这种说话方式对我们家庭来说是有问题的?你怎么看呢?”“你们能说一下这种行为是怎么产生的吗?”
第 5 步 补偿。补偿的代价应该是适合的,即不要人为地漫天要价, 从男孩的角度看,补偿应是可行的。“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事情怎样才能重新回到正轨。你怎么看呢?雅各布,你能做些什么呢?”
第6 步 一旦事情被弥补,那就算搞定了。为了巩固这个结果,并“重新开始”,最后的仪式会大有裨益。不需要大张旗鼓,很多都是自然而然的,握握手,拍拍肩膀,碰一下拳头,四目相对时说:“多好!”“谢谢你,现在和你在一起我又觉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