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家庭教育,带着情绪,那教育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2020-12-08 09:55  快资讯  浏览量:215

刚拉开自家的门,就听见邻居黄女士声嘶力竭的声音:“我让你疯玩,让你疯玩!”

伴随而来的,还有她儿子哇哇大哭的声音。很明显,黄女士在教训她的儿子。

见门虚掩着,我推门走进去。只见黄女士一手按着儿子,一手正往孩子屁股上打。

看见我进去,黄女士停住手,气呼呼对我说:“这孩子,成天折腾,乱捣鼓东西,把我珍贵的花瓶摔碎了。”

我拉过黄女士,轻轻问她:“如果他打碎的只是一只非常普通的杯子,你会这样打他吗?”

黄女士怔了一下,我又小声对她说了一句:“别让教育,带上情绪。”

QQ截图20201208095838.png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回忆了他童年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在门外偷骑爸爸的自行车,摔得人翻车倒,自己怎么也爬不起来。爸爸看见赶了过去,一边愤怒地吼他,一边去察看自行车。

作者说,爸爸责骂他不该偷骑,他认了,也知道自己错了,但爸爸看都不看他一眼,也没问他一声:“你摔伤了吗?伤到哪里?”让他的心瞬间碎了、冷了。爸爸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让他从此跟爸爸对着干。

他说:如果爸爸当时关心他,跟他讲道理,他可能对爸爸不会那么叛逆,跟爸爸的关系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有些时候,当教育渗杂其它因素,并被情绪左右时,小小的一件事,可能会改变许多。

1.

前不久,知乎有一个很吸引人的求助贴子:“我的女儿因为我撕了她的笔记本绝食了,怎么办?”

求助的女士,女儿读高三,从初一开始,就在一本笔记本上记录小说灵感,打算高考后正式动笔写作。

母亲在发现女儿成绩下降后,依然在笔记本上写小说灵感,一怒之下撕了女儿的笔记本,于是出现了女儿绝食的情况。

母亲很痛苦,很不解:自己明明是为女儿好,怎么出现这样的结局?

其实,母亲为女儿好这个不容否认,但母亲对女儿的教育不是循循善诱,而是带着很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来源于女儿没有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而非女儿犯了多大的错误。

所以,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先要让自己冷静,寻找孩子发生问题的原因所在,再平心静气去施教,引导。

带着情绪的教育,尤其是不纯粹的以事论事的教育,往往不仅失败,还适得其反。

2.

毕竟带情绪的语言教育,常常是没有理性,是伤人的,而带情绪的“棍棒教育”,那更是过分的,除了让孩子滋生怨恨外,还潜存下很多的副作用,影响孩子的一生。

问过好几个孩子经常性重复犯错的孩子:爸爸妈妈责骂你们的话没记住吗?孩子们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我的耳朵对他们有特异功能,他们一旦开骂,我的耳朵就自然关闭。有的孩子还打着哈哈说:他们的话,不过是一阵风,啥也没留下……

当家长带着情绪,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人的心理保护机制,常常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封闭起自己,进行自我保护。这个很正常,并非孩子多坏,多狡猾。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任由自己的情绪随意发酵,更不要因为孩子弱小,随意拿孩子做出气筒。

家长不控制好自己情绪,任意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原本应该灿烂的心灵,变成千疮百孔,以至于成年后人生出现断断续续的灰暗。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别为了孩子,却让孩子长大之后需要去治愈童年。

3.

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请务必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在自己心中烦闷,心情不爽时,若看见孩子犯错,先深呼吸一下,或转头望望窗外,看看广阔的天空,或转身洗个脸再来面对孩子。总之,孩子有错要教育,但自己要先冷静,不能将生活中的不愉快借孩子犯错的出口进行情绪发泄和倾倒。心理学的“踢猫效应”是一个最好的启示,不要让自己成了那个“不应该”的父亲。

当孩子犯错的行为触碰到自己最为在乎的事情时,比如在外让你丢失面子,让你尴尬,甚至难以弥补时;比如破坏了你最心爱的物品等,在自己“发火”之前,请问自己一句:“孩子是因为什么?”那么,你将不会对孩子的批评停留在事情的结果上,而是转向孩子犯错的原因,如此,你的情绪将会有所控制,同时对孩子的批评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只有不带情绪的教育,才不至于让教育影响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乃至委屈孩子,在孩子的心理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只有成熟的家长,冷静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微信图片_20200319091533.jpg

版权所有 北京学信信息科学研究院 © Copyright 2013- 2020 www.xueyeguihua.com 学业规划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许可编号京ICP备190528880号

客服热线:400-686-8880 平台合作 商务合作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