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使化学总复习进行的有条不紊,抓住重点知识,让学生考入理想的高中是值得教师总结与反思的问题。复习备考应当明确分为三个关键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使命。
1.第一轮复习——“轰炸”式复习
第一轮复习采用常规方案,对九年级上、下两册化学课本进行全方位的“轰炸”式复习,主要以琐碎的知识点和概念为主,教师在上课时应分“罗列、强调、练习、讲解、总结”五步走,根据最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及时对上课进度做出调整。
化学被喻为理科中的文科,无论是碳酸钠、硫酸钠等易混淆化学物质的书写,还是鉴别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方法,再或是工业制备金属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方程式,都需要学生熟练地记忆下来。在一轮复习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便是记忆,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起引领的作用,围绕教学大纲进行系统总结,不让学生的复习方向发生偏离,杜绝学生“费力不讨好”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当关注孩子的复习进度,对课堂中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加强记忆,做到“烂熟于心”,为下一阶段的二轮复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一轮复习的进行时间不应当太晚,在其他科目没有正式进入总复习阶段时,化学的大量识记就已经开展起来,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减轻了负担,同时也将学生的化学复习率先放在超越中考的起跑线上。
2.第二轮复习——“瞄准”式复习
第二轮的复习内容与前些年的复习情况有所区别,教师在中考样题发布后应迅速对二轮复习的模块内容做出整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中各试题的分值与所占比例帮助学生“攻坚克难”。为了大幅度提升复习效率,让学生的成绩得到质的飞跃,我们将难度较大的实验专题放到最后,由专人负责该学习项目,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着重进行总结与讲解。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做到在考试中“心中有数”,更能一击“瞄准”学生薄弱的教学板块,彻底击溃它。
二轮复习时期,为进一步节省时间,化学组教师应当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独立组题、编题,把最优质的、最精华的部分留给学生,这样做往往会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在上一次月考中,教师若发现化学实验探究题失分严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得分率惨不忍睹,尤其是最后几个小问题中对实验方案的改良、设计,对实验原理的迁移,对实验过程的分析等内容,都必须要成为二轮专项复习的重中之重。具体的解决措施为:化学组负责实验板块的教师对九年级全部的化学实验进行整理、编辑,以大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从“原理正确、操作方便、节省药品、环保无害”等几个方面考虑实验题的思维,探寻每个实验中“换汤不换药”的规律,往往会产生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3.第三轮复习——综合性复习
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刻不容缓,在二轮复习结束后教师应当正确使用样题,课堂检测,或者是家庭作业,在最“权威”的样题中查缺补漏,提升综合能力。这一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有所不同,此时学生的个体差异逐渐拉大,有问题的知识点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班级内化学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绝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因材施教。
正式进入三轮复习,这一时期我们本着课堂效率最大的原则,让每一位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因为 是综合性阶段,此时期的化学教师应当做大量的试题,找准近几年中考化学的热点问题,比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等,这类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过是“纸老虎”,看起来无法解答,但其实只要抓住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便可以解答。再比如在某一次的月考中,教师发现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依然存有问题,此时应当立即花费两课时做出巩固,进一步整理化学方程式中的易错问题:配平问题、气体和沉淀的符号、高炉炼铁等,这样做可给学生吃下一剂“定心丸”。
除此之外,历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复习中根据自己的弱点和盲点有针对性地回归课本,是总复习中最重要的一环,此时,教师应再次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将课本中边边角角的知识点彻底吃透,让学生再明确各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后以自己的角度构建出完整的初中化学理论知识体系,这样方可在考试中做到得心应手,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结束语
总的来说,从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入手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化学与其他理科不同,它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没有数学、物理那么高,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三轮复习的计划走,便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