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焦虑问题不可忽视。焦虑本来是儿童正常发展的重要心理经验之一,在进化过程中,能让儿童自我保护。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会有不同种类的焦虑或恐惧,例如:婴幼儿会在照顾者离开时出现分离焦虑;幼稚园儿童可能会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学生可能会开始出现死亡概念。
通常这些恐惧和焦虑会随着年龄而转变或消失。但是,当他们的焦虑变得过度和不合理,影响正常学业、工作、社交或日常生活,就会演变成焦虑症。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病,每100名学龄儿童便有多达8至10人患上,当中以女童的个案较多。而焦虑症本身是一个统称,涵盖了多种诊断,包括:
1.广泛性焦虑:对多数生活环节都担心和恐惧,把万一、如果?等常挂在嘴边。
2.社交焦虑:过度害羞,害怕陌生人,甚至社交场合,包括上学、生日会或陌生环境等。
3.分离焦虑:害怕与父母分开,担心父母会有危险,甚至以大哭大闹的方式迫使父母留在身边。
4.选择性缄默症:患者会在某些社交场合,如学校或聚会等不肯说话,只是用身体语言表达。但是在他们自在的环境下,却能如常地交谈。
5.特殊恐惧症:对某种处境或事物过度惊恐,严重地影响生活,例如过分恐惧植物或昆虫,不肯到特定场所,宁愿绕道而行,甚至会情绪失控。
6.强迫症:一些不合理的想法、意念或影像声音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须靠一些特定行为去纾缓,例如过度害怕污秽因而不停重复洗手。
7.后创伤症候群:经历严重创伤,例如车祸、被虐待或长期疏忽照顾后,引发的长期心理反应,如情绪不稳、脑海中片段重演、部分失忆等。
作为家长,必须额外留意一些行为上的微细差别,如他们的脾气、睡眠、食欲或行为等。一旦发现和平日表现有所改变,便要提高警觉。尤其是较小的孩子, 因他们尚未能用语言来表达负面情绪,只会以哭闹、发脾气等举动来发泄,若父母视之为不听话,严加责备,反而会因误会而令情况恶化。
普遍研究认为儿童焦虑症是由生理、 心理及环境因素互相影响而导致。生理方面与脑部化学物质及遗传有关。若家庭成员患有焦虑症,孩子患病的机率会较高。另一方面,儿童早期发育不良,或出生时受缺氧、脑部受创。
焦虑症是最能够处理的精神健康问题,愈早进行治疗愈好,特别是小学这黄金阶段,而要治疗这些儿童患者,药物及心理治疗缺一不可。心理治疗过程通常包括学习如何洞悉自己的情绪、管理焦虑的感觉,透过直接面对所恐惧的事物,协助儿童体验伴随而来的合理后果。
父母的角色比任何治疗都重要。父母应以身作则,故此,有焦虑症子女的家长,更需要了解何谓焦虑症,不妨放松点,避免过分执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只会令孩子更焦虑。孩子的焦虑跟父母有莫大关连,因此只要家长愿意聆听,便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