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走红”,短短几分钟的委员通道,他关于教育常识的表述成为刷屏金句。对此,唐江澎校长本人也很意外,他说:“我说的是常识,怎么就火了?”“教育是什么”的常识表达,能够引发大众的强烈共鸣,背后隐藏的是大众群体性的教育焦虑,其中家长的教育焦虑更为突出。
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育认知有误区,教育方法欠科学。现实中,许多家长缺乏教育知识,在家庭教育上用尽全力却不得其法,导致教育焦虑不断加重,反向施加于孩子,孩子有苦难言。“中国的父母亲重视教育,却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指导,建议家庭教育立法让父母持证上岗。所谓“持证上岗”,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关键不在于“证”,而在于“学”,强调家长学习科学教育知识的重要性。
教育要促进人的整体性成长。正如唐江澎校长所言,分数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高考是国家保证人才选拔公正性的基础性制度,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幸福。从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应当将我能帮助你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
培养孩子的“隐藏能力”十分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些素质和能力可能与孩子升学没有直接关系,却是孩子健全人格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使孩子终身受益。这些素质和能力包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逆境反应能力;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和他人的指导,可以提高自身禀赋和能力的成长型思维;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同理心;能够独立思考,通过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正确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责任感;对于学习和成长保持巨大热情的内驱力等。家长应从转变自身观念入手,在自身学习与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增强“隐藏能力”锻炼。通过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将以上能力植根于孩子的脑海中,并在实践中加以内化和提升。
“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语重心长地说。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改革,紧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这将为减轻社会大众的教育焦点提供根本的制度性基础,当然教育评价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把这种制度性保障变现,还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但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家长的引导教育,让家长对教育有正确的认识,科学的观念,则是减少焦虑、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