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不要再替伴侣做了,因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作用无人能代劳!


2021-07-12 17:00  搜狐网  浏览量:412

“丧偶式教育”“诈尸式育儿”不断地被提起,这其中我们经常批判那个“不负责任的老爸”和那个“阴晴不定的老妈”。很多作为当事人的父母双方,爸爸可能在接受了指责之后,摇摇头说自己确实有责任,然后继续长久地在孩子的教育上面缺席;妈妈可能在对伴侣发泄完情绪后,依旧将孩子作为情绪的发泄桶。

真的有人思考过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吗?在我看来主要是三种家庭模式导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第一种情况:强势的老妈不管事儿的爸

很多家庭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但凡有强势的妈妈的存在,一定会有一个懦弱的“懒得管事”的老爸。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强势成为习惯,男性神经大条的特性,所以索性不管了,一切交给女性处理;另一方面这样的做法形成恶性循环,女性认为伴侣就是这样的人,会更加要求自己的权力也会更加想要掌握全局,争夺主动权。


第二种情况: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

很多家庭还保留着这样的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传统分工很容易导致男方会认为照顾孩子,教育子女是女性的工作内容,自己的工作主要是养家糊口,负责在外面赚钱,不需要管理家里的事宜。但是这样容易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第三种情况:一方过度操心,一方事不关己

这种情况是一种恶性循环,过度操心的那一方不仅想要管理孩子的教育,想要管理整个家庭,甚至连另一方也想进行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伴侣中比较弱势的一方就容易出现能少做就少做,很多事情会强行划分到与自己无关的行列。这样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操心多的一方容易疲惫,心态失衡;另一方容易将自己划分在家庭范围之外,影响夫妻、亲子和家庭关系。


这三种家庭模式有一个共性:就是伴侣双方其中之一,替代对方做了ta该履行的职责。殊不知家庭教育中的父母双方无人能够代劳。

强势老妈代替了爸爸对孩子的作用,父亲在一个家庭和孩子心中的形象应该是一个规范化的样本,往往一个原则感强的父亲更能作为孩子的榜样存在,也更能激发孩子的自律性;反之后果显然易见。

勤于工作的父亲,其实剥夺了母亲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剥夺了母亲社会价值的意义。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母亲是无价值的人,或者父亲是不着家的人。

“一方操劳过度,一方事不关己”家庭很容易出现母亲因为不满现状,而向孩子表达父亲的“不负责任”,孩子很可能在母亲的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两种概念:其一是与母亲成为同一阵营,共同排斥父亲,与父亲的隔阂会加深,甚至妖魔化父亲;其二是完全相反的,因为厌倦母亲的抱怨,会理想化自己的父亲,更加亲近父亲,远离或者不满母亲。


结语: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出现问题,而是孩子身上的问题只是长久存在的家庭问题的一种体现。那些最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父母都从不缺席,而且分工合理、共同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多时候映射着孩子与未来世界的联系。所以不如从根源处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业规划.jpg



版权所有 北京学信信息科学研究院 © Copyright 2013- 2020 www.xueyeguihua.com 学业规划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许可编号京ICP备190528880号

客服热线:400-686-8880 平台合作 商务合作

—————————其他方式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