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将香烟包装朴素化、在烟盒包装上加警示图,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流行“烟卡”的行为。
近来,“烟卡”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为防控“烟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11月26日下午,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召开防控“烟卡”危害媒体沟通会,来自法律界、公共卫生领域、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展开探讨。与会专家认为,“烟卡”游戏从客观上起到了烟草广告的作用,除了呼吁以立法手段确认其违法性外,还倡议将香烟包装朴素化、在烟盒包装上加警示图,从源头上解决“烟卡”在青少年中流行的问题。
专家呼吁加大对“烟卡”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
会上,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主任、控烟法律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振宇介绍了“烟卡”流行对青少年的危害以及法律应对措施。他表示,防控“烟卡”危害是在防止一种违法行为,“烟卡”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不仅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等,前者明确规定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王振宇希望通过防控“烟卡”的行为倡导烟草制品的朴素包装,呼吁在烟盒包装上加警示图,并期待社会共治,呼吁立法先行。
“为什么孩子们喜欢‘烟卡’?除了烟草企业和商家的推介外,‘烟卡’还有一定吸引力,烟盒的文字、图形、颜色等看起来很精美,如果是朴素的烟盒,未成年人就没有了这么大的好奇心和驱动力去玩了。”王振宇介绍,在烟盒包装上加警示图已经被世卫组织和很多国家确定为一种有效的控烟手段,但我国经过多年呼吁和倡导始终没有实现,“如果在烟盒上加上病变的肺、穿孔的喉咙和烂掉的牙齿等警示图标,相信未成年人就不会对烟盒好奇。”他希望通过呼吁立法,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反对烟草的文化氛围。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硏究员杨杰认为,应对青少年沉迷“烟卡”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和担忧的层面。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烟卡”生产和销售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意识。
青少年喜欢“烟卡”背后有四种心理因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刘芳丽用“爱玩”“喜物”“社交”“耍酷”四个关键词解释“烟卡”流行的心理行为因素。她表示,“烟卡”本质上是一种游戏,但任何游戏一旦过了度,没有得到正向引导就容易引起危害。孩子们拿到特殊的、被赋予了价值的“烟卡”时会误以为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把“烟卡”当成了社交名片,认为自己拿到了“烟卡”是在群体中得到了身份认同,但这也会让孩子产生攀比心、虚荣心,容易引发成瘾的心理状态。
刘芳丽认为,“烟卡”的流行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有关教育的问题,包括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单调,出去活动的机会太少,有意思、增长智慧、身心健康的游戏太少等方面原因。沉迷“烟卡”是否需要干预?刘芳丽认为,应该把握好“度”,要看是否引起了攀比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否引起了吸烟、暴力、抢夺等不良行为,她认为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让人们认识到“烟卡”的危害。学校、班级可以通过立规矩增强学生对于“烟卡”危害的认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展可替代的游戏。
北京控制吸烟协会原会长张建枢回忆了六年前的一次控烟行动,彼时,王府井装修了豪华的室外吸烟区,北京控烟协会通过召开媒体沟通会探讨了这个控烟区设置的利弊,最后达成共识,这一大型户外吸烟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烟草的传播,涉嫌误导青少年,相关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该吸烟区被拆除。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达成各界对“烟卡”危害的共识,推动在烟盒上加警示图片等行动。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版权所有 北京学信信息科学研究院 © Copyright 2013- 2020 www.xueyeguihua.com 学业规划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许可编号京ICP备1905288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