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中考过后,总会有一些孩子因成绩不理想,错失了升学机会。
看到这些孩子跌入人生的低谷,不禁让我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未能迈过那道门槛?
难道有些孩子,注定与高中无缘吗?
答案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回顾他们的学习轨迹,许多孩子都有着一些共性特征,这些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作为过来人,我深知中考的压力与挑战,也理解成绩背后隐藏的努力和挣扎。
可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
问题的背后,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还有一系列思维上的惰性、时间管理上的缺失、细节处理的疏忽。
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去解决它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学习命运。
一、完成作业,并非等于提升成绩
很多孩子认为,只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能顺利通过考试。
殊不知,作业并非万能,它只是对课堂内容的一个简单复习,而并非针对每个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量身定做。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作业能稍微弥补知识的空白,但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业的帮助有限,甚至可能拖累他们的进步。
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通过额外的复习和思考,把知识内化并提升自己的应试能力,而仅仅依赖作业,不加以巩固和扩展,很容易陷入“停滞”状态。
比如,每当我看到同学们放学后急匆匆地做作业时,我都会提醒他们:
“这不是比赛,谁先做完就能赢。”
作业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把知识理解并应用好。
要通过刷题、整理错题、查漏补缺等方式,巩固知识体系,形成应试的能力。
你可以用课间的碎片时间来做错题,或者回顾当日的知识点,逐步培养自己的复习习惯。
然而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比做作业更高的自我管理和时间规划。
很多学生每天疲于应付作业,却忽视了额外练习和复习的价值。
其实,最有效的提升方法之一,就是每个课间、每个闲暇时间,不是翻看手机或聊天,而是拿出一张错题单,认真分析并解决曾经错误的题目。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状态,只有不断自我督促和反思,才能真正把知识掌握透彻,直到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
比如有一个同学,每次做完作业总觉得很满意:
“今天我把作业做得很完美,绝对没问题!”
结果第二天一测,考试成绩还是一团糟。
他有点愣住了,开始疑惑:难道做作业并不代表会考试吗?
直到老师温柔地告诉他:
“你做得再完美的作业也不代表能考好,考试是要看你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同学顿时一脸懵逼:
“这算是啥情况,明明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怎么考试还是输了呢?!”
再比如,我有个朋友,他学习特别用功,每天都埋头苦读,作业、题目做得比谁都快。
于是他觉得自己一定会考得很好,可是每次一考试,他的成绩都像是石沉大海。
于是,他开始深刻思考,找老师请教。
老师告诉他:“你做题做得再快,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做题,还要思考如何做对。”
朋友瞬间崩溃:“那我努力了这么多,难道只是在玩‘答题游戏’?”
二、手机游戏和网络娱乐,要控制
初中阶段,孩子们逐渐步入青春期,社交圈和兴趣爱好开始多元化。
手机游戏和网络娱乐,成了许多孩子的日常。
很多孩子,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往往很难自控,容易沉迷于手机,放任自己进入“虚拟世界”。
他们一开始是以查题为由拿起手机,可到头来,却一头扎进了网络游戏、社交软件,甚至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彻底失去了学习的状态。
对此,我深有感触。
记得曾经有个同学,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课堂上,他总是趴着,不愿意认真听讲。
而放学后,他立马就拿出手机,投入到游戏和网络世界中,毫不顾忌时间的流逝。结果,成绩自然一落千丈,最后与高中擦肩而过。
他甚至认为,这样的生活很正常,直到有一天,他开始认真反思自己:
“难道我在沉迷手机时,真的在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当然,手机和游戏的诱惑太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完全禁止使用它们。
关键是要学会自控和时间管理,明确每件事的优先级。
如果在学习上,孩子不能自觉避免手机的干扰,那不妨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将手机交给父母保管,或者干脆放弃手机,专注于纸质学习材料。
一个同学,学习特别用功,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前几名。
他的同学都觉得他特别神秘,为什么总是那么专注,不受手机游戏的诱惑。一天,他们忍不住问:“你是怎么做到的?有那么多好玩的游戏,怎么不玩?”
他淡定回答:“我这人比较固执,手机里就装了一个应用,叫‘日程管理’,每次想玩游戏时,它会提示我‘你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别偷懒’。”
于是,所有人都被这句话惊呆了:他手机里的‘日程管理’,竟然比他自己还认真。
再比如,小李是个很有天赋的孩子,可是偏偏对手机游戏情有独钟,每天从课间玩到晚上,总觉得自己能在游戏中找到成就感。
可成绩却一拖再拖,直到有一天,他的妈妈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你要玩手机可以,但我给你个条件:先做作业,做完才能玩游戏!”
小李满怀期待地开始做作业,结果做完才发现自己对知识有了更多的掌握。
妈妈说:“看吧,作业做完了,玩游戏的时候心里也能更轻松。”
回顾这些中考失利的孩子们,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天生学习差,也不是缺乏天赋。
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与成功擦肩而过,往往是因为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没有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沉迷于手机游戏,还是仅仅依赖作业完成而忽视了深度学习,抑或是拖延、偏科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些不自觉、不合理的学习习惯在作祟。
当然,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成绩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自律、持续的努力,以及正确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注重错题本的总结,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孩子们一定能够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