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文章《隐藏在学霸身后的爸妈:学霸与学渣最大的区别不是分数,而是父母》,有网友反驳我:有的家庭是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是学霸,为什么另一个却是学渣呢?所以有的时候,孩子成绩不好真的不能怪父母,读书也要看天赋。
会出现这种问题的,绝对不只一个家庭,不管是我自己亲身经验,还是我身边的人,有时候就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兄弟姐妹两个读书,一个会读书,完全不用操心;另一个不会读书的,不管怎么教,他就是不会读。
所以有人觉得我的观点不对。
好吧,我所说的实属我个人观念,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不过还是需要说一句——谁告诉一个孩子会读书,另一个兄弟姐妹就一定也要会读书?
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如果父母自己都不会读书,突然养出了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实属“意外”,另一个孩子会失败,真的没有什么好惊讶的。
就算是父母是高材生,有时候也会养出不会读书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呢?自然是复印机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使用过复印机这种东西,如果有经验的人就会发现:当我们拿着一份文件去复印的时候,并不能保证100%复印成功,有的时候复印机会卡机;有的时候复印机会没墨;有的时候原件墨迹不清晰,复印效果不好;拿复印件的复印件去复印,墨迹会越来越淡,直到后面复印件变得不再清晰……
01、姐姐学习成绩很好,大学毕业,可弟弟中学辍学
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我想关于这个观点,大家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吧?
同样都是出生的白纸,兄弟姐妹两个出生以后,会接触到同样一对父母,在同样一个家庭环境下上大,有的时候就连所读的学校都是一样的,但成绩却不一定一样。
小A就是这个样子,她家小学离家非常近,不用说她和弟弟两个人上的是同一所小学。而且非常巧合的是,等弟弟升上小学年龄级的时候,前来接手的语文老师就是当年带她的班主任。
有一天,她爸妈给弟弟开家长会的时候,语文老师看到她爸妈十分惊讶:“这个是小A的弟弟?!他姐成绩那么好,怎么他……”
她爸妈顿时脸红,表示回去一定抓紧弟弟的学习,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实施不下去了,感觉女儿、儿子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女儿非常乖巧,学习也非常主动、睡觉,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做作业、背书,完全不需他俩操心。但到了弟弟这里,简直就跟讨债似的,夫妻两个轮班辅导他做作业、背书,结果一篇文章背了两个小时,弟弟还在神游,没背下来。
她爸妈被气得够呛,训也训了,罚站也罚站了,但不拿书的时候,小家伙精神还好,一拿书小家伙没一会儿就打哈气,困觉,撑不住了。
“气死我了,完全没救了!”“完全没不是读书的料,怎么辅导都没有。”“以后大学是没指望了,能多读点书就多读点吧。”……
果然上了中学以后,弟弟的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人看着高高瘦瘦的,是个小帅哥,可一说到读书的成绩,愁白了小A的爸妈。初中毕业,高中都没考上,他自己也不想读了,辍学回了家。
家里没办法,只能一心供着正在读大学的小A,把这个唯一的大学生给供了出来。
这么明显的区别,问题出在哪里?小A属于完全不需要父母操心的类型,她爸妈确实也没操过心,但到了小A弟弟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夫妻俩齐上阵都没有用。
虽然小A的父母并不是高知识份子,但在60年代出生的人里面,相信她爸妈的初中学历已经能够算是不错了,当初她爸妈成绩都挺不错的,所以都夸小A继承了他俩会读书的天赋。
到了小A弟弟这里,他们怀疑:“不会是挑了不好的继承吧?”
02、同一个家庭复印件,两张完全不同的复印件
一开始小A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直到她自己当了父母,开始跟老公两个人琢磨育儿问题时,她突然知道她弟弟为什么不会读书的真相。
(1)读书环境
小A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太好,根本没有任何读书环境,在那电视都是贵重物品,手机还没有诞生的年代里,她唯一想要获取知识的地方只有学校。
她不知道是基于什么原因她会爱上读书这件事情,但她清楚的记得,她当年最喜欢语文是因为——故事。
没有电视,没有手机,通过语文书可以看到很多她从来没有接触到过的“故事”。她妈也说了,读学前班(那个时代还没有幼儿园)的时候,她天天拿着书要她妈讲故事。
刚好那时弟弟出生,还小,她妈也干不了什么农活,她又没什么玩伴,她妈没事就拿着书翻来覆去的讲。
表示:这种待遇弟弟绝对没有享受过。
(2)父母的陪伴
做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小A敢说,她享受了一些弟弟没有享受到的待遇,比如父母的耐心。据她母亲自己讲,她会跑会跳了,被她爸带着出去玩,但到了她弟,她爸就过去新鲜劲了,不想带了。
第一个是宝,第二个是草。说实话,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里,她做为一个女孩子能够被父母这样优待,还真是一种“意外”。
只有一个孩子时,家庭负担没有那么大,她爸妈还有很多时间陪着她、带着她,等到弟弟出生之后,经济压力的增加缩短了爸爸在家的时间,甚至让父亲错过了弟弟的成长。妈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亲自带弟弟,需要小A这个当弟弟的出马。
表示:小孩子带小孩子,还能指望什么?
(3)学习好有奖励
其实上学前班的时候,小A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是其中之一。家里条件不好,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可以减免学费,还能够得到笔、本子、小红花、奖状等奖励,这是对她的积极肯定。
虽然她的父母不会直接表扬她,但当四周的邻居夸她成绩好时,父母会讲给她听,父母开心的笑脸这让她特别有成就感。
就是这些“小恩小惠”的东西让小A尝到了甜头,感觉读书还是满有用的。
表示:已经有了一个从小表现优异的姐姐,被对比的弟弟悲剧了——还想表扬?得了吧,不批评、打击就不错了。
(4)学习的习惯
小A小的时候只有书,等到有电视之类的东西,她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高年龄的学生了。她“精明”的发现,只要在学校做完作业,回家就可以看电视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学习成绩,逃避部分家务,还能够得到父母的“奖励”——既然读书那么辛苦,那就看一会儿大风车和动画城吧。
到小A弟弟这里就不一样了,家里有电视的时候他才刚刚入学,控制力有限,可以跟着姐姐蹭电视,至于作业嘛:“我在学校做过了。”
表示:同样是做了家庭作业,但这质量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期末考试的成绩知道。
(5)玩伴
小A四周男孩子居多,因为男女有别,慢慢大了放学后就玩不到一块儿去了。而且邻居家那个男孩子成绩也不错,做为经常被比较的对象,小A咬了牙:“不能比对方差了。”
她弟弟这里,几个玩伴都属于不会读书的类型,高几分低几分区别不大,凑到一堆去了。
回忆了半天,小A总结了一下,感觉她会比弟弟会读书真的没什么好意外的。
她小时候有妈妈启蒙,告诉她能够自己看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书里有故事,妈妈没时间讲,想要看故事就要好好读书识字),后面读书时享受到了成绩好所带来的福利,会自己主动学习,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可她弟弟不一样,读书的兴趣还没有勾起来,就先被她这个会读书的姐姐“打击”惨了,破罐子破摔——既然大家都说我成绩不好,没我姐会读书,大概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吧。
从来没有体验过成绩好带来的“好处”,也没有从读书中获得任何快乐,也难怪越读后面越不想读书,早早的就露出了不想读书的念头。
03、原件没办法补救,只有向家庭复印机下手
做为60年代的人,小A的父母虽然不是什么高材生,但夫妻双方都是初中学历,一直都是班级前三名,足以证明他俩的智商绝对不会有问题,是“会读书”的人。
所以后来小A开始读书,显露出在这方面的天赋,夫妻两个并不意外,但到了小A弟弟这里,就让他们俩意外极了,想过不少补救的办法,比如:辅导家庭作业(从基础下手)、不跟女儿读同一所中学(避免继续像小学一样惨遭打压)。
然后效果不太理想,紧接着后面就是青春期叛逆,忙着处理青春期问题都来不急,哪里还有心思继续盯学习?
就算是一向不让父母操心的小A也在青春叛逆期抱怨过读书太累,不想读的问题,更不要说在学习上一直被打压,从来没享受到过好处的弟弟。同样都是不想读书,小A这边父女俩促膝而谈,解决了;弟弟这边情况不同,谈了没用,他的意思是:“不是我不想读书,成绩不好,读了也没有用。”
做为原件,小A的父母开明、讲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自己也会读书。
做为复印件,小A和弟弟来自于同一对父母,可以说是同一个厂出产的白纸,无病无灾,基因上没有任何问题。
从家里的经济来件来说,反到是小A吃过不少苦头,弟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好的经济条件。但经济条件的上升并不意味着家庭这个复印机也会跟着变好,做为家庭教育里的重要成员,小A出生的时候,爸妈还是新手;小A弟弟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显然,这些经验并不足以应对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至今,他们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不好,只能表示:“一个会读书,一个不会读书,天生的。”
为人父母之后,小A却做了一些总结,认为造就这种结果的应该是她与弟弟接受到的是不同的家庭教育。
或许父母没有察觉出来,但仔细分析的话,仍然会发现两个人成长轨迹中巨大的差异——在儿时的最初记忆中,小A获得快乐的方式“书籍”,不管是一开始由妈妈负责讲,还是后来小A迫不及待的想要识字,自己去看书,她的目的都是为了看书。她喜欢读书,是因为她已经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想要获得这种快乐,只要一直保持这种习惯就可以了。
但小A弟弟不同,他没有从读书中获得快乐,反而觉得和姐姐坐在一起看动画片更有趣。
因为获得乐趣的方式不同,他对书籍的兴趣显然不如姐姐大,再加上成绩不如姐姐,遭遇邻居、父母的“打击”,读书不仅没给他带去任何好的体验,反而是糟糕的感受,想要爱起来都难。
喜欢与讨厌就是那么简单,喜欢是因为它能够带给我们好的体验,反之讨厌。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在真正的复印件打印出来之前,我们很难摸清楚自己家的家庭复印机是否出了问题,或者是哪里出了问题。即使后来发现了,想要检修,也不一定来得急。与其等事后再补救,不如从一开始就先给自己上一课——关于家庭教育,为人父母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